馬長生(左一)在手術中。 |
在同行眼中,他30歲即成名醫,20年來編寫醫學著作、開創世界領先的術式,是神一樣的醫學大咖;在同事眼中,他的勤奮無人能比,是精益求精到幾乎苛刻的嚴師;在患者眼中,他態度謙和、笑容暖心,對患者一律稱呼“老師”,是修為極高的仁醫。他就是中國房顫射頻消融第一人,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心內科主任馬長生教授。
機遇讓我成為名醫,我能做的就是回報社會
2015年11月20日晚7點,安貞醫院第一導管室,馬長生和他的團隊開始為一臺房顫手術做術前準備,一個小時后,這臺手術將會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國際房顫年會主會場的屏幕上同步直播。這個會議相當于房顫領域的“奧林匹克大會”,能在這里以直播形式展示研究成果、分享操作經驗,代表著學術水平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得到學術界的充分認可。20:05分,手術正式開始,馬長生現場指導著術者進行操作。21:30分,心臟各部位消融依次完成,手術獲得圓滿成功!在場的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氣,畫面另一端,大洋彼岸的同行對這場高水平的手術爆發出熱烈的贊許、喝彩聲。
這臺精彩手術的背后凝結著馬長生20多年的心血。1993年,年僅30歲的馬長生成為“中國心動過速射頻消融第一刀”;1998年他實施了我國首例房顫導管消融術,全國各地請他指導的醫院排起了長隊,走到哪里都是前簇后擁。但太早成名,沒有讓他飄飄然,掌聲和鮮花也沒有成為桎梏,反倒讓他知不足,腳踏實地,沉下心來做研究、鉆技術。2003年,他和同事撰寫了283萬字的中國最大部頭心血管病介入治療教科書;2006年在安貞醫院成立全國首家“房顫中心”,并帶領團隊不斷摸索,建立了一整套適合中國國情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房顫消融技術,現已成為全國90%導管消融醫生的手術標準。
面對這些成績,馬長生謙遜地歸功于時代和機遇,他說:“機遇讓我成為名醫,時代沒有虧待我,我能做的就是努力奉獻,回報社會。”
只要有一線希望,就要盡最大的努力
在馬長生的團隊里,有一組數字讓人印象深刻,“711、810、360”,分別代表著“一周工作7天,每天11個小時;早上8點到晚上10點;一年工作360天”。正是這份勤勉,安貞醫院房顫中心的手術量一年破2000例,是全世界完成例數最多的中心。千百次的錘煉也讓他們的技術爐火純青,手握金鋼鉆,敢攬瓷器活。
在現今醫療環境下,很多醫生面對危重患者不敢冒險,怕砸了招牌,毀了名聲,馬長生卻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多燙手的山芋都敢接。他說:“很多時候,往往越是高風險的患者越需要手術,手術獲益也越大,我們應該珍惜這種機會。盡管當前醫療環境很嚴峻,依然要把患者利益放在第一位。但凡有一線希望,我們就要盡最大的努力,給予患者生的機會和獲得更高生活質量的可能。”
91歲的高齡房顫患者、剛懷孕無法接受射線的房顫患者、懷孕5個月的風濕性心臟病準媽媽……馬長生和同事們一次次突破手術禁區,完成了多項世界級超高難度的手術。他們的堅持也獲得了患者發自肺腑的感謝,91歲的高齡患者康復后,向馬長生贈送了自己創作的《虎行天下圖》,她感嘆道:“馬主任的團隊就像猛虎下山一樣,非常優秀。我的生命也因此迎來了春天!”
跨界嘗試,開辦互聯網心血管醫院
與馬長生的交談中,聽到最多的一個詞是“效率”,這位每天工作11個小時的忙人,還能堅持10多年日行一萬五千步,每天花15分鐘看3~5份報紙。身為高效能人士,在臨床工作中,馬長生痛心地發現,國內很多醫院因為管理效率低下,大量醫療資源被白白消耗。他打了個比方,一個年毛收入15億的地級三甲醫院,至少有5個億被浪費掉了,這些錢足夠做一萬臺尖端手術。
但同時,馬長生也在高速發展的互聯網時代看到了希望,在好大夫網站,他的個人頁面總訪問量在一年內從200萬激增到800萬,平均每天的瀏覽量為2萬~3萬,找他看病的患者中90%都是通過網絡了解到他的信息……互聯網的高效率深深地觸動了馬長生,促使他把一大塊精力投向了這塊全新的領域。他對這次跨界轉型充滿信心,并積極籌建一家互聯網心血管醫院,希望在將來能給心臟病領域千萬名醫生提供科研、創新、創業的平臺,給千百萬的患者提供高質量、低成本的服務。▲
(本文由本報記者王艷采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