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呂景山在惠州收徒。南方日報記者 王昌輝 攝
2015年12月18日上午,一場國醫大師的收徒儀式在惠州市中醫醫院舉行。按照傳統禮儀舉行拜師儀式后,來自山西的“國寶級”中醫大師——82歲的呂景山將四位中醫師收入門下。
《曲禮》曰:“醫不三代,不服其藥。”作為中醫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師徒傳承的價值不可輕視,對其傳承的中醫藥精粹也理應有文化自信。
不久前公布的《中醫藥發展“十三五”規劃》直言中醫藥傳承面臨諸多挑戰,其中之一就是中醫藥繼承不足、創新不夠的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王國強開出藥方:加強中醫藥理論方法繼承,實施中醫藥傳承工程,加強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與技術挖掘,強化師承教育。
壹
兼修醫源與新知,國醫桃李滿天下
“勤學醫源,廣采新知。”這八個字寫在國醫大師、廣東省中醫院教授禤國維隨身攜帶的一個小本子上最后一頁的第一行。由于常年翻閱,本子已破舊不堪,為防止散脫,每頁都貼著透明膠帶,但鋼筆書寫的字跡,清晰依然。禤國維說,這不僅是他五十多年的治學格言,更是自己對每位學生的要求。
“松針,氣味苦、溫、無毒,久服令人不老,輕身益氣,主治風濕瘡,生毛發,安五臟,守中,不饑延年。”《本草綱目》中關于“松針”藥效的記載自然屬于“醫源”。在禤國維看來,要做一名合格的中醫師,首要的就是不斷鉆研作為傳統中醫典籍的“醫源”,挖掘其中奧妙。“中醫學為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繁衍生息有很大貢獻,是國人的守護神。”禤國維說。
作為第二、三、五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教師,禤國維通過“師帶徒”模式,與弟子共同做科研,一起編寫中醫學著作,如今他的弟子已經桃李遍天下,行過拜師禮的八名入室弟子如今都成為中醫學界的骨干。其中,弟子陳達燦成為廣東省中醫院院長,在特異性皮炎領域的研究被列入國家“十一五”課題,并獲得了特應性皮炎、足癬兩個全國牽頭的重點研究病種;盧傳堅成為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廣東省“千百十”工程國家級學術骨干培養對象,在銀屑病領域的研究被列入國家“十二五”課題;劉巧則成為海南省皮膚病醫院院長等。
對師徒傳承的作用,禤國維有自己的看法:“學校傳授的都是基本理論,而師徒傳承則是更為精細的傳授”,弟子入門后都會跟隨師父出診,禤國維不僅會修改學生所寫的醫案,對背誦中醫學典籍提出嚴格要求,還會讓學生對自己診療的病人另開藥方,作為促進學生醫術精進的考驗和手段。
貳
院校內外有師承,名醫代有俊杰出
2016年8月16日,廣州中醫藥大學的重點學科實驗樓2樓,第一臨床醫學院婦兒中心主任羅頌平正與自己的博士生陳詩雅討論著論文開題。“你還是要再多收集、整理一些臨床病歷,多做些問卷。”臨走,羅頌平仍不忘叮囑。
羅頌平出生在中醫世家,是父親、中醫婦科泰斗羅元愷開創的“羅氏婦科”學術傳人,學校教育和家傳絕學共同滋養了她在中醫婦科學上的扎實功底。
羅頌平回憶,自己從小就是父親的私人秘書,經常幫父親抄寫教學講義,接受中醫學的耳濡目染。對她而言,父親不僅給予自己生命,還將她引入醫學的殿堂,是她的研究生導師和人生的引路人。“我的中醫求學道路,與父親的很相似,都是以學院派傳承為主,輔以傳統的家傳師承。”羅頌平說。
羅頌平的學生陳詩雅是香港中文大學首屆中醫學生,也是一名在港注冊中醫師。由于香港的中醫教學基礎相對薄弱,陳詩雅又迫切希望能在中醫學習上更進一步,便到廣州求學。她說,之所以選擇跟師羅頌平,一是因為其在學界和業界都建樹頗豐,二是因為羅教授十分注重臨床教學,讓她受益匪淺。
在羅頌平看來,不論是學院派傳承還是家傳師承都各有利弊,學院派傳承更系統、更規范,少有門戶之見,以公平、豐富的方式培養了一批批中醫學子;相比之下,家傳師承更接地氣,一般都是學徒在侍診的過程中向師傅汲取知識,因而更能注重個性化的教與學,真正做到“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
如今,已身為廣州中醫藥大學中醫婦科學第三代學科帶頭人的羅頌平,除了收徒和授課之外,還把“嶺南羅氏婦科流派傳承工作室”的工作站開到了深圳、中山、臺山、番禺和香港。
叁
跨越地域與流派,“集體帶”成效昭彰
無論是拜師入門還是家傳醫學,師徒傳承的中醫學傳授方法都存在傳授時間長、傳授人數少等限制。
2001年,隨著老中醫逐步退居二線,數十年臨床經驗面臨乏人繼承的問題。在全國名老中醫鄧鐵濤的積極呼吁下,廣東省中醫院在全國中醫醫療系統率先拜師全國名中醫,啟動“名醫工程”,聘請鄧鐵濤、顏德馨、周仲瑛等30位全國名老中醫進院帶徒,挑選中青年骨干拜名老中醫為師。一批徒弟出師后,馬上帶第二批徒弟,實施“集體帶、帶集體”模式。醫院不僅延請全國名醫薪傳嶺南,還廣泛去民間尋訪,組織“杏林尋寶”活動,將散落在民間的擁有特色療法的高手請入醫院,目前已經拜師80多人,醫院已有100多名醫生跟師學習。
這些年,全國名老中醫聚集廣州,開研討會,集體授課,全部弟子都可以前來參加。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楊志敏說,傳授的方式,是每組師徒傳授的“小灶”和跨越地域與流派集體傳授的“大課”相結合。在這種學習氛圍中,名醫學徒可以兼聽各地域流派的見解,思維也就更加開放。與此同時,拜師的骨干醫生自身也在中醫院校畢業生等群體中招收徒弟,讓這些中醫學的“初學者”也能接觸到中醫大師,實現名醫技法“同步傳”、名老中醫“一代帶兩代”的效果。
作為廣東省中醫院派出援疆的青年專家,高燕翔收下了喀什人民醫院的弟子。正是醫院支持她脫產跟師東北的國醫大師張琪的人生經歷,迅速使她成長起來。如今,廣東省中醫院開創的“集體帶集體”授徒模式,已經在全國中醫院產生示范效應,越來越多的中醫院采取類似模式培養中醫學骨干。
跟隨呂景山學習“呂氏對法”的黃桂瓊,是跨地域拜師的又一例證。她從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軍醫大學(現南方醫科大學)畢業后,先是跟隨惠州市名中醫陳洪學習臨床診療,后又和陳洪一起進入國醫大師呂景山門下,學習“對方”與“對藥”。
“跟隨呂老,最大的感受是傳統經方好用,怎么用大有文章。‘對藥’講究中藥之間的相互補充、抵消、促進和轉化的關系,對使用經方大有幫助。”黃桂瓊說,她的“對藥”學自呂景山,但這一方法卻并非呂景山首創,而是他師從北京“四大名醫”之一施今墨先生時所學,并將“對藥”從200多對增加、完善到300對。中醫學的診療原則和經驗,正是這樣點滴積累,代代相傳。
在學校教育和醫院規培成為中醫學“官方”傳承方法之外,師徒傳承也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中醫藥發展“十三五”規劃》就明確提出,在“十二五”期間要健全中醫藥終身教育體系,基本建成院校教育、畢業后教育、繼續教育三階段有機銜接、師承教育貫穿始終的中醫藥人才終身教育體系。(策劃統籌 黃沁 王彪 徐樂樂 采寫 王彪 黃珊)
指甲表面有豎線要當心肝 一輩子不得癌的10大秘訣 有些人發現自己的指甲上出現了棱線,殊不知這些棱線可能就是身體發出的危險信號。 【詳細】
【心理診所】情緒波動不是病 負面情緒怎么破 面對高強度的工作生活壓力,焦慮、抑郁、憤怒等情緒也找上門。這些情緒偶爾出現是正常的嗎?到哪種程度算是心理疾病,需要就診?今天,我就來跟大家講講,心病到底怎么醫。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