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希望永葆青春,治愈所有的疾病,這樣的愿望能不能實現?”近日,在中國藥科大學舉辦的“走近大師—諾獎論壇”上,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阿龍·切哈諾沃發問道,“在未來,通過對DNA的研究,可以真正實現對癥下藥,甚至可以通過改變基因突變,干涉‘未來可能發生的疾病’。”
作為第一位獲得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以色列人,2004年,他與以色列科學家阿夫拉姆·赫什科、美國科學家歐文·羅斯發現了泛素調節的蛋白質降解(一種蛋白質降解的重要機理),共同獲得當年諾貝爾化學獎。
近些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人均壽命有了大幅度延長,但與此同時,人類也付出了新的代價——新疾病不斷出現。“人們大約15%的時間都在與疾病作斗爭。”切哈諾沃指出。
如果說上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阿司匹林、青霉素的偶然發現是第一次藥物革命,那么上世紀70年代到上世紀末化合物的組合和篩選則是第二次藥物革命,許多至今暢銷的藥物就是在此期間發明的。此類藥物的發現方式在切哈諾沃看來,好比“在一萬把鑰匙中尋找自家房門的鑰匙”,這就帶來了一定的問題,使用同樣的藥物,幾年后,一些病人去世或病情沒有明顯好轉,而另一群人病情卻有好轉,有的甚至治愈。一項對患乳腺癌病人的追蹤研究表明,兩個同樣患有乳腺癌的患者,使用同一種藥物,也會產生不同效果。
“因此我們的認識需要有180°的轉變,要看這個病人的DNA里有什么問題,兩個患相同病癥的人DNA有什么不同。”切哈諾沃認為,“通過疾病提前預知,我們就可以通過采取措施來改變這些基因突變。”
好萊塢女星安吉麗娜·朱莉為了降低患乳腺癌風險,決定割除雙乳。朱莉之所以要做切除手術,因為她知道她的母親攜帶這種有可能讓她患乳腺癌的基因,所以她采取措施提前切除了乳房,預防乳腺癌。
切哈諾沃把研發新型DNA藥物看做是未來第三次藥物革命,“第三次藥物革命是靶向的、個性化的藥物,可以針對每個人的基因進行定向治療,醫生可以改變行為方式,預防疾病”。它意味著,即使是同一種疾病,不同病人使用的藥物也是不同的,或者說同樣的藥物在不同病人身上的療效不同。切哈諾沃也因此認為一種藥品能夠治療所有人同種疾病的時代將宣告終結。(實習生 魏曉敏 記者 張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