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卡病毒可能導致男性不育
中國科學家在寨卡病毒的研究上又往前邁出了一步。11月22日,中國農業大學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由該校李向東教授課題組與中科院微生物所高福院士團隊合作的最新研究發現——寨卡病毒在小鼠模型中,可以引起睪丸損傷,并最終導致雄性不育,這一發現從新的角度揭示寨卡病毒影響人類健康的可能性。
北京時間11月22日凌晨1時,國際學術刊物《細胞》(Cell)雜志在線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該研究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分別是馬文強、李世華、馬槊乾和賈力娜,通訊作者是高福和李向東。
過去1年多來,寨卡病毒在南美大暴發,并很快成為國際關注的公共衛生問題。寨卡病毒與其他黃病毒屬成員,如登革熱、乙腦、西尼羅病毒一樣,主要通過病媒蚊子傳播。根據高福的介紹,以往研究者對寨卡病毒的關切主要集中在胎兒異常如流產、新生兒小頭癥,以及格林-巴利綜合征等。
今年5月,有臨床雜志報道,寨卡病毒能夠通過性傳播,并且寨卡病毒RNA能夠在人的精液中長期存在,提示了寨卡病毒的新的傳播途徑和對人類健康的潛在威脅。
這引起李向東課題組和高福團隊的注意。經過研究,聯合團隊發現,寨卡病毒在病毒血癥后,還能在小鼠睪丸中存活數周,引起睪丸損傷,并最終導致雄性不育。他們還揭示了寨卡病毒感染小鼠雄性生殖系統后的病變過程:在病毒感染后第8天,將引起睪丸間質充血、急性睪丸炎和附睪炎,睪丸和附睪組織明顯萎縮,睪酮水平顯著降低;感染后第16天,大量精細胞死亡、睪丸精管斷裂逐漸喪失;感染后第30天,睪丸進一步縮小,曲細精管進一步喪失正常結構;感染后第60天,睪丸則完全萎縮喪失組織結構。
經過進一步研究,聯合團隊還發現,在雄鼠的生殖系統中,睪丸中的干細胞樣細胞——“管周肌樣細胞和精原細胞”,可能是寨卡病毒感染的主要靶細胞,由于其干細胞樣特性,將直接影響病毒感染引起的受損睪丸的再生,最終導致雄性不育。
李向東告訴記者,這一發現找到寨卡病毒通過精液傳播的科學依據,也提示該病毒通過性傳播引起的危害。她說,隨著越來越多的臨床和基礎的研究,寨卡病毒對人類的傷害,超過人們的最初想象,面對寨卡病毒的戰爭也許才剛剛開始。(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邱晨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