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對《周易》思想的詮釋與踐行
——論“中醫藥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一)
賀娟
編者按:《黃帝內經》作為中華醫脈第一高峰之作,不僅將古代哲學之精粹進行了充分吸收,還在醫學實踐中將抽象的哲學理念進行了闡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這一重要論述在《黃帝內經》對古代哲學思想的應用中就有著近乎完美的體現。
即日起連續刊發論“中醫藥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系列文章,分別闡述《黃帝內經》對《周易》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的詮釋與踐行。
《周易》是中華文明的源頭之作,對中國文化具有全方位的影響與滲透作用。作為中華文化重要載體的《黃帝內經》,同樣與《周易》在思想上具有深刻的承接關系,并且,亦在人體生命中對《周易》的哲學思想進行了深入發展與實踐。正如孫思邈所言“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張介賓言“易醫相通,理無二致。”
《四庫全書》言“《易》道廣大,無所不包”。《周易》囊括著自然哲學與社會文化領域諸多方面的思想與知識,同樣,《黃帝內經》亦在諸多方面對其具有應用與發展。本文僅從以下幾個核心思想方面就二者之間的內在承接進行闡述。
天地陰陽二元論的宇宙生命起源觀
對宇宙與生命起源的認識,是古代哲學的核心內容,無論東方古代哲學,抑或古希臘哲學,皆是如此。中國古代自然哲學的重要特征,是宇宙的有機生成論觀點。這一觀點最富代表性的表述,是《道德經》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與這一思想類似,中國古代哲學有氣生萬物,天地生萬物,三生萬物等不同的觀點呈現。這種宇宙在同一始點下的有機生成、遞次演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之核心思想,如天人合一、取像比類思維模式等產生的根源。
《周易》“天地氤氳”的宇宙生成論
關于宇宙自然哲學,《周易》持有的是天地二元生成觀,這一生成觀,也是《周易》從二元對立之陰陽二爻“--、—”來分析萬物變化規律的基礎。首先《易經》以六十四卦表達與預測自然界與人類社會萬般諸象、吉兇禍福,但六十四卦以乾、坤二卦為起始,蘊含著宇宙萬物起源于天地的思想。故《易傳》十翼作為闡釋《易經》哲學的內容,在《易傳·序卦》解讀各卦名義時將天地視為萬物起始,言“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禮義。”《易傳·說卦》對構成六十四卦的八個基本卦象的含義進行解讀時,將乾坤比作家庭之中的父母,父母即是生成的本源。
《周易》哲學思想最集中的兩篇文章《易傳·系辭上下》,主體闡釋的即是乾坤天地的屬性與作用,如曰:“乾坤其易之門邪?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將乾坤比喻為男女兩性的生殖器,闡明天地二氣的交融互感是自然一切發生的根本。因此,雖然《易傳》有“易有太極,是生兩儀”之語,但整篇《周易》,從經到傳,“太極”的概念并未體現或展開,而是以天地化生萬物作為核心思想。這一生成論思想,也是其以“--、—”為符號的兩爻組合、演變來認知、模擬萬物的邏輯基礎。顯然,陽爻“—”是乾卦“ ”的簡約符號,而陰爻“--”則是坤卦的“ ”簡約符號,陰陽爻是天地的代指。即由于天地之氣是萬物化生的本源,因此,萬物之中皆含有天地的屬性、特征、規律與征象。《易傳·系辭》反復提及“乾坤,其易之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將乾坤天地視為《易》的內涵、門戶,是起解萬物本質內涵的鑰匙,即是由于萬物皆是天地化生,其中皆蘊含著天地的屬性和規律。
《黃帝內經》“天地合氣”的自然生命觀
《黃帝內經》在宇宙生成的認識上,受兩種觀點的影響最大,一是道家學派的“道氣論”,一是《周易》的天地二元論。《黃帝內經》諸多論述天人合一的篇章、五運六氣的篇章,皆是從天地二元論進行闡發,如《素問》論天人思想比較集中的《生氣通天論》《金匱真言論》《陰陽應象大論》《寶命全形論》等,論述運氣理論的七篇大論等,皆是將天地視為宇宙與生命的起源。《素問·生氣通天論》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陰陽。”認為天地二氣,是生命之本,本即是木之根,是本源之意。《素問·寶命全形論》曰:“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天地合氣,命之曰人。”《素問·六微旨大論》言:“天氣下降,氣流于地﹔地氣上升,氣騰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等等。因此,作為全面闡述陰陽思想在醫學中應用的篇章《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基本的說理模式,是以“天地—陰陽學說的內容—人體應用”的形式進行,謂“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認為陰陽之道,即是天地之道,是萬物新生、發展、變化、死亡的根本。因此,根據天地的屬性,天主動,地主靜,提出“陰靜陽躁”;根據天地之于生命的作用,提出“陽生陰長,陽殺隱藏;陽化氣,陰成形。”根據天地之氣的分布“清陽為天,濁陰為地”,提出“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支,濁陰歸六腑”的人體陰陽分布規律,等等。因此,《黃帝內經》以陰陽作為認知模式應用于人體生命的方方面面,其實即是天地陰陽延伸至人體生命的結果。
天尊地卑與重陽思想
上古時代,雖然是以母系社會為主要形式,但中國在其后兩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卻表現為明顯的男尊女卑特征,這一特征,或許有社會分工、家庭結構的變化、生存方式的改變等作基礎,但在思想領域的確定與成型,則顯然與《周易》問世主導的“天尊地卑”明顯相關。
《周易》“天尊地卑”的重陽思想
基于天地二元生成觀,同時產生的即是“天尊地卑”的重陽思想。在《易經》中,六十四卦以乾為第一卦,蘊含著天陽是萬物生成的第一動力、是主導、是起始的含義。因此,在《易傳·系辭》開篇即言“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又言“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在天地之氣交感化生萬物的過程中,天陽為起始,地陰為配屬;天陽是變化的始動力,即“乾以易知”,易就是變化;“坤以簡能”,簡是簡單的順應、是配合天陽的變化。《周易》對天地之氣的定位,在向社會哲學延伸的過程中,直接開啟了中國文化以陽為尊、為貴的歷史。
《黃帝內經》“陽主陰從”的重陽思想
在《周易》影響下,以天地二元觀作為重要宇宙起源觀的《黃帝內經》,同樣也承接了《周易》的“天尊地卑”的重陽思想,并將其體現于醫學的所有方面。《素問》《靈樞》皆以81定篇數,背后即是對老陽之數“九”的重視;在《素問》治未病的兩篇文章之后,第三篇《生氣通天論》即全篇闡述人體陽氣的重要性,以及在陰陽二者關系中的主導地位,張介賓《類經》注言“《內經》162篇,天人之意,此其最要者也。”在全面闡述陰陽思想的《陰陽應象大論》,對陰陽作用的描述是“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顯然將生命的生長收藏的主導視為陽氣;同樣,對疾病的認識,亦是將易于傷陽的寒邪作為致病的主要因素,其熱病、咳癥、痛癥、痹癥、積癥等常見病癥,皆是從寒邪進行病因的闡釋,如《素問·熱論》“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靈樞·邪氣臟腑病形》“形寒寒飲則傷肺”,《素問·舉痛論》言“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澀而不行,客于脈外則血少,客于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靈樞·百病始生》言“積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積。”《黃帝內經》對疾病病因的這些定位,也是后世《傷寒雜病論》等確立以溫熱之品治療疾病的重要依據。
基于時序展開的認識論
劉長林認為,東西方文化認知世界所呈現的思維取向是不同的,“西方文化主要在空間上發展,中國文化是在時間上發展, 這對整個人類文明,都是必要的。西方科學 最具有代表性是物理學。 整個西方科學,都是在物理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 中國的傳統科學里面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生命科學,《黃帝內經》是代表。”而《黃帝內經》以時間為主線的思維模式,即是源自《周易》。
《周易》“與時偕行”的宇宙觀
《易經》六十四卦,以乾坤為起始,以既濟、未濟為終結,表達了宇宙萬物從萌生到發育、成長、變化的系列過程,《易傳·序卦》專就這一過程進行了闡述,“有天地,然后有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著,蒙也,物之稚也。……物不可以窮也,故受之以未濟。”這個過程描述,可以清晰地看到,六十四卦表達的是宇宙萬物發生、發展、變化的過程,六十四卦,就是宇宙萬物發展的六十四個階段、時點。殷人本把《周易》用于卜筮,表達宇宙萬物的狀態和規律,目的是從中獲取對人類自身的預測與認識。
不僅《周易》之六十四卦展示的是時序的演進,而且各卦的六個爻位,亦展示的是不同時點下事物的境況,可以理解為時中之時,即《易傳·系辭下》之“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如《易經·乾卦》六個爻位爻辭分別是“初九,乾龍勿用。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九四,或躍在淵,無咎。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上九,亢龍有悔。”對此,《易傳·文言》闡釋曰:“終日乾乾,與時偕行。…亢龍有悔,與時偕極。”不同的爻位,代表人在不同時期的人生際遇,階段不同,境況與要求亦不同。同樣,《易傳·彖傳》關于“艮”解釋為:“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邢玉瑞總結為“《易傳·彖傳》中‘時’字出現三十四次之多,以‘時’解釋卦和爻,是其突出的特點。”因此《易傳·文言》之:“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可以視為是整部《周易》人生智慧與生命觀的高度總結。
《黃帝內經》“得時而調”的生命觀
《黃帝內經》作為一部醫學典籍,雖然亦有從空間維度對生命活動的認識,如解剖學及因地制宜的治療思想,但卻承接了《周易》以時序為主體對宇宙與生命進行認識的思維視角,將之深入應用之各個方面,包括養生原則的把握、對人體生理功能的解讀、對疾病發生的探索、以及診斷與治療原則的確立等等。可以說,《黃帝內經》“天人合一”之“天”之概念,是以時序為主體內涵的。《黃帝內經》的時序范疇,包括晝夜、月相盈虧、四季、五運、六氣、十天干、十二地支、六十年甲子等周期內容。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即是根據四季的交替進行生活起居的調攝,表達的是“春養生,夏養長,秋養收,冬養藏”的順時養生的內容;關于人體藏象的描述,《黃帝內經》基于五季征象進行模擬,《素問·六節藏象論》以“心……通于夏氣;肺……通于秋氣;腎……通于冬氣;肝……通于春氣;脾……通于土氣。”《素問·藏氣法時論》以“合人形以法四時五行而治”為主題,直接將人體的五臟、疾病轉歸、用藥原則等與晝夜、四季進行對應;《素問·八正神明論》闡述的則是月相的盈虧對人體氣血的運行、經絡的虛實、肌肉的堅減等的影響;而《素問》的七篇大論,則是全面論述五運六氣與生命活動關系,尤其是運氣理論在疾病發生與治療中的應用,五運六氣則是以干支符號推演的,對行星、恒星與地球相對關系形成的時間周期的認識,是日月周期之外的大周期。因此,在以時序為維度認知自然與生命的思想中,《黃帝內經》更廣泛、更深刻、更具體地繼承與闡釋了《周易》“與時偕行”的思想。
象思維模式
中醫的原創思維模式一直是近些年研究的熱點,雖然《黃帝內經》應用的思維方式有多種,但其最具有原創特質的思維無疑是“象思維”。而“象思維”亦是《周易》思維方式在《黃帝內經》中的延伸與應用。
《周易》“象其所宜”的象思維模式
就《周易》而言,象思維模式的呈現,首先卦象的形成,即是源自古人觀察天地萬象的結果,《易傳·系辭下》曰:“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因此,卦象本是源自古代先賢觀象取物,是針對世間瞬息萬變的現象,進行抽提與總結,又再以“象”的形式進行表達。《易傳·系辭上》言:“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所宜,是故謂之象。”因此,卦象、爻象,是事物現象與理象的合體。《周易》最基本的陰陽兩爻符號
“--”“—”,以及二者構成的基本卦象乾坤二卦,即被《易傳》解讀為男女生殖器,《易傳·系辭下》曰:“乾坤其易之門邪?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在這里,通過“—”“--”對男女兩性生殖器的模擬,不僅進行了符號的標識,而且完成了深層次思想的表達,包括:天之健運與地之承載;日之常滿與月之常虧;男性與女性的生殖特點;陽數為一、為奇,陰數為二、為偶,等等。因此,《易傳·系辭下》言:“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不僅如此,整部《周易》對事物吉兇的預測、說理的基本方式,亦是借助于自然事物的征象來完成,通過圖像的方式來表達,即《易傳·系辭下》言:“《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因此,象思維,是《周易》最基本的思維模式。
《黃帝內經》“陰陽應象”的象思維
《黃帝內經》承接《周易》“象其所宜”的思維模式,將“象思維”貫穿于《黃帝內經》對生命認識的始終,成為《黃帝內經》認識生命活動最核心、最基本的思維模式,其應用包括內在臟腑生理功能的模擬、疾病發生的推演、診斷征象的表達、治療思想以及養生原則的確定,等等。所取之象,一是自然與社會征象,其中以天地為大象,應用最多最廣,以《素問》的《生氣通天論》《金匱真言論》《陰陽應象大論》為代表,如《素問·生氣通天論》借助天地陰陽推演人體陽氣的重要性,言“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不僅以天地陰陽的屬性、地位、功能、運轉趨勢,推演人體陰陽,而且將之應用之各個領域,是陰陽思想在人體全面應用的文章。其他如天地云雨、晝夜寒暑、飛蟲走獸、社會結構等,皆是《黃帝內經》模擬比附人體的重要征象;二是古代哲學抽提、形成的意象,包括五行、河圖、洛書、卦象、干支等,皆在《黃帝內經》中有深入應用。如以五行推演五臟功能,即《素問·五臟生成篇》言“五臟之象,可以類推。”王冰注:“象,謂氣象也。言五臟雖隱而不見,然其氣象性用,猶可以物類推之,何者?肝象木而曲直,心象火而炎上,脾象土而安靜,肺象金而剛決,腎象水而潤下。如是皆大舉宗兆,其中隨事變化,象法傍通者,可以同類而推之爾。”河圖之“三八木在左,四九金在右,五居中宮”與《素問·刺禁論》“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脾為之使,胃為之市”的藏氣分布理論,等等。
總之,《黃帝內經》不僅在諸多理論思想、思維方式中繼承了《周易》的哲學,而且在其醫學中進行了充分闡釋與發展,是踐行《周易》思想最深入與廣泛典籍。
- 人民健康APP
- 人民好醫生APP
熱門點擊排行榜
聯系我們
人民健康網微信 微信號:rmwjkpd 公眾號:人民網健康 |
人民健康網微博 微博昵稱: 人民網健康衛生頻道 |
電話:010-65367951 郵箱:health@people.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