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識早知道
3個跡象預示血管在變老!這4類是護血管高手
編者按: “身體健康是革命的本錢”,但是,在繁忙的生活中,大家往往是忙于工作,急于應酬,卻忽略了身體健康這塊風水寶地。其實,平時稍加注意,提早預防,健康就在我們身邊。人民健康網推出《“健”識早知道》專欄,專為你收集整理平時忽略的健康知識,做您的健康智庫,同您一起將健康進行到底!
三個跡象預示血管在變老
跡象一:活動能力下降,血管在變脆、變硬。動脈硬化會使血管腔變得狹窄,造成內臟或肢體缺血,從而降低身體的活動能力。比如以前走3公里才會覺得累,現在走1公里就累得不行了。如果是“三高”導致的血管老化、變硬,動脈粥樣硬化也會反過來加重“三高”病情。如此形成惡性循壞,活動能力可能進一步降低。
跡象二:記憶力變差,說明血管堵塞。動脈硬化、動脈炎、動脈栓塞等會引起動脈血管堵塞,造成慢性腦供血不足,繼而出現嗜睡、記憶力差、精力不集中等問題。如果你覺得記性越來越差,一定要引起重視。因為血管堵塞不僅會降低記憶力,還會引起肢體缺血或功能減退、腦梗,甚至造成昏迷或偏癱。
跡象三:腿部腫脹,可能靜脈曲張。靜脈曲張指由于血液瘀滯、靜脈管壁薄弱等因素導致的靜脈迂曲擴張。一般長期從事體力勞動,或因工作需要長時間站立的人易患該病。深靜脈血栓后遺癥和動靜脈瘺病變也可表現為肢體腫脹和代償性淺靜脈曲張。隨著年齡增長,不少老人還會出現腳趾麻木、發涼、下肢疲勞、疼痛、間歇性跛行,此時一定要注意,可能存在下肢動脈粥樣硬化,建議盡早就醫治療。
血管不通,身體會“報警”
心血管病有時候確實不容易察覺,但是有些細枝末節如果能夠盡早留意,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幫助我們在發病初期就鑒別出來,避免怠診和誤診。
胸痛。有不少中老年患者恰恰是肩痛(以左肩、左手臂酸痛最為常見),以為肩周炎發作,其實是冠心病。如果出現類似情況,切莫只是貼上風濕膏了事,而應到醫院進一步檢查確診。急性胸痛常見的重要心血管疾病主要包括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肺栓塞和主動脈夾層。
呼吸困難。由肺部疾病導致的呼吸困難最常見,如上呼吸道疾病、氣管阻塞、肺泡膨脹障礙等,而心源性也較為常見,好發于心力衰竭患者。與其他疾病引起的呼吸困難不同,心源性患者在平臥時病情加重,而坐位或立位時減輕,多見于有心臟疾病史及體征的老年人,心電圖或超聲心動圖檢查,常有異常改變,X線檢查可發現患者的心影擴大,肺門及其附近充血或兼有肺水腫的情況。
暈厥。暈厥都是由于心搏出量減少或腦血管暫時性閉塞引起,發作突然,意識喪失時間短,很快就可以恢復。心源性暈厥與一般的頭暈頭痛不一樣。雖然患者在任何體位都可能產生暈厥,但是若在活動時發生暈厥,則要高度懷疑。主要伴隨癥狀是面色蒼白、呼吸困難,可能還有短暫的心悸。用力是較常見的誘因,比如有些老年人用力解大便,出現類似的情況,都提示我們患者可能存在心律失;驀乐匦募∪毖。
水腫。心臟不好或腎不好,都容易引發水腫。心源性水腫的特點是首先出現于身體下垂部位,比如下肢特別是腳踝部,長期臥床的患者水腫首先出現于骶部。
打鼾。肥胖的朋友容易打鼾,而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等病的患者也經常打鼾。研究發現,長期打鼾的人罹患心臟病和中風的人數要比不打鼾和偶爾打鼾的人高出數倍,因此需要注意,F在我們也把打鼾看作是診斷心臟病的一個依據。
如何測評血管年齡?
測評血管年齡,頸動脈超聲最可靠。頸動脈是全身動脈窗口,而粥樣硬化斑塊是心腦血管病最主要的病理基礎。建議30歲后定期檢查頸動脈超聲;40歲以上的男性和絕經后的女性每年查1次;高膽固醇、冠心病、腦卒中、高血壓患者及高危人群應每3~6月檢測1次。
堵塞血管的五大元兇
暴飲暴食。有些人不加節制地追求美味,對各種高脂、高糖的食物照單全收,不僅吃得多和雜,且吃的又不規律。過多的脂肪攝入,機體無法消解,人不僅容易變胖,也使得血管里的脂肪沉積越來越多,更易患高血壓、高血脂和糖尿病等。
長期熬夜。現在生活壓力大,人們的睡眠時間普遍延后。但是從健康角度來講,熬夜會使得機體釋放出多種激素,刺激血管收縮,進而血液流動減慢、血液黏稠度增加。
情緒不好。性格開朗者的皮膚看上去很有光澤,而成天悶悶不樂的人,皮膚也往往更暗沉。其實情緒和精神狀態不僅關乎一個人的外在,對心血管系統健康也是有影響的。研究發現,情緒與心臟有著密切聯系,長時間抑郁和焦慮可以致使機體分泌一些對心臟有害的物質,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心毒性。而如果能夠足夠地樂觀和開朗,心臟也將免受其害。
煙不離手。煙草中的有害物質如尼古丁、焦油和一氧化碳等,吸入人體后交換至血液中,這些物質對于正常的脂肪代謝產生干擾,并且破壞了血管彈性。另外,吸煙可增高血壓和促進血液凝固,降低運動耐受力。研究發現,煙民患有急性心梗和腦中風的概率比非煙民要高得多,且更早發病。
缺乏運動。國內外無數臨床研究都已證實,適當的體育運動對心血管的形態結構和機能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良好影響。運動鍛煉可以反射性引起冠脈擴張,促進肌張力增加,降低血脂含量和減輕肥胖等,有高血壓、高血脂和糖尿病的患者在經過適度鍛煉之后,也能夠有效降壓和改善糖脂代謝。
沒癥狀的血管病更可怕
通常我們認為,生病了肯定會通過各種癥狀表現出來。比如,感冒了會打噴嚏,腸胃炎會惡心嘔吐,心絞痛會胸部疼痛……但有些疾病的表現很“沉默”,一旦爆發,就像噴涌而出的火山,比有癥狀的疾病后果更嚴重。因此,對這類無癥狀或癥狀輕微的疾病要提高警惕,絕不能掉以輕心。
適應性高血壓。正常情況下,高血壓患者血壓升高時會因腦血管痙攣,而出現頭暈、頭痛、面紅目赤等不適表現。但適應性高血壓就像“溫水煮青蛙”,血壓升高速度緩慢,由輕度到中度再到重度,患者逐漸適應了這種升高,即使血壓升到很高,也感覺不到疾病的存在。如果沒有及時有效對付這個“靜悄悄的殺手”,會出現嚴重后果,比如眼底出血、腎動脈硬化、腦血管破裂,最終引起高血壓眼病、高血壓腎病,以及腦卒中等并發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有以下幾種情況的人日常需要監測血壓:有高血壓家族史、上了年紀、長期吸煙、飲酒、高鹽高脂飲食、生活不規律者。如果已確診為高血壓患者,更要經常測量血壓,以便及時發現血壓波動。血壓高不好,血壓過低也不能忽視,都要及時進行調理。
無癥狀性房顫。房顫發病時心房會不規則亂跳、全身供血不足,大多數人反應較明顯,會出現心慌、胸悶、乏力、暈厥和呼吸困難等不適癥狀。有些人表現出是這次發作有癥狀,下次又似乎不明顯,甚至有人完全沒有癥狀的情況,極易被忽視,進而引起心衰,表現為喘不上氣、躺不平、腳腫等,嚴重者可能造成致死致殘性的腦梗。
沒有明顯臨床癥狀的房顫被稱作無癥狀性房顫,它比有癥狀的房顫更危險,因為無癥狀就不會及時治療,所以發生中風或心衰的可能性更大。不少患者是發生腦梗后才發現有房顫,但嚴重后果已經造成,一些患者甚至可能因此死亡。
這四類是護血管高手
維生素K。這種維生素對于形成凝血酶原等凝血有關的蛋白質是必需的,其參與凝血過程,防止出血和血栓的形成。攝入足夠的維生素K有助保護心血管健康,降低冠心病的發病率。根據《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2013版)》,成年人維生素K的推薦攝入量為每天80微克。富含維生素K的食物包括豆類、麥麩、綠色蔬菜、動物內臟、魚類、蛋黃等。
維生素C。維生素C在體內參與多種活性物質的生物化學反應,比如參與肝臟膽固醇代謝成膽酸的羥化反應,促進膽固醇轉變成膽汁酸,從而降低血中膽固醇的含量。同時,維生素C是體內重要的水溶性抗氧化物質,有助于降低血管內皮的氧化損傷。研究顯示,攝入足量的維生素C可加快冠狀動脈血流量,保護血管壁的結構和功能,從而有利于防治心血管疾病。成年人維生素C的推薦攝入量為每天100毫克,預防非傳染性慢性病的建議攝入量為每天200毫克,其可耐受最高攝入量為每天2000毫克。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主要包括新鮮蔬菜和水果,如菠菜、韭菜、酸棗、獼猴桃等。
葉酸。葉酸缺乏可導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它是動脈粥樣硬化、心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成年人葉酸的推薦攝入量為每天400微克。富含葉酸的食物包括動物肝臟、豆類、綠葉蔬菜、堅果等。
維生素E。維生素E是一種具有抗氧化性的脂溶性維生素。研究顯示,維生素E的攝入量與心血管疾病風險呈負相關關系。維生素E保護心血管系統的機制包括:抑制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氧化,抑制與炎癥反應相關的細胞因子釋放,抑制血小板聚集以及控制血管的張力。成年人維生素E的適宜攝入量為14毫克α生育酚當量,成年人的可耐受最高攝入量為700毫克α生育酚當量。富含維生素E的食物包括植物油和堅果類,如葵花籽油、核桃、花生等。
(人民健康網綜合自健康報、生命時報)
☆推薦閱讀☆
- 人民健康APP
- 人民好醫生APP
熱門點擊排行榜
聯系我們
人民健康網微信 微信號:rmwjkpd 公眾號:人民網健康 |
人民健康網微博 微博昵稱: 人民網健康衛生頻道 |
電話:010-65367951 郵箱:health@people.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