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RA管理與防控“全方位”提升
中國首份《類風濕關節炎發展報告》正式發布
7月11日,國家皮膚與免疫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與國家風濕病數據中心發起并編撰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發展報告》(以下簡稱“發展報告”)發布。這是目前中國類風濕關節炎(RA)領域首份全面展現RA最新流行病學資料、臨床特征、診治現狀,學科資源與發展現狀以及對學科未來展望的發展報告,旨在為國家衛生管理部門進行衛生政策制定與資源配置提供依據、為提升專科醫務工作者臨床規范治療水平和醫療質量提供參考、為普及大眾對疾病的科學認知與防治提供指導,助力RA管理與防控“全方位”提升。
據介紹,該發展報告由北京協和醫院風濕免疫科曾小峰教授和田新平教授執筆,在對我國近年來最新數據且質量最高的RA相關權威文獻進行檢索、匯總、歸納,并根據證據評估方法進行評估篩選的基礎上形成的權威性報告。曾小峰表示,“幾十年來我國RA診療水平已經取得巨大進步,但由于RA主要呈現患病多、病程長、中重度患者多以及并存疾病多的“四多”特征,這些都為RA的防治與改善遠期預后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同時,仍存在疾病認知度低、診療不規范普遍、專業從業人員缺口大等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RA是一種常見的慢性、高致殘性自身免疫疾病,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是“不死的癌癥”。RA作為一種進展性關節疾病,如果關節炎癥得不到很好的控制,將會造成關節軟骨與骨破壞。RA不僅累及關節,還可累及關節外組織,如類風濕結節、皮膚黏膜病變、漿膜炎、心血管病變、肺部病變、神經病變、眼部病變和血液系統疾病等,造成嚴重的不可逆性損害。
報告顯示,RA的預后與病程、關節破壞情況和啟動抗風濕藥物治療的時機密切相關,并強調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阻斷或延緩關節結構破壞、阻止關節發生畸形與殘疾、改善預后的根本措施,從而預防不可逆的殘疾的發生。
田新平認為,目前我國仍存在風濕免疫病專業知識普及程度低的問題。無論是專業醫務工作者,還是公眾、患者對RA疾病的認知度都非常低,使RA的早期診治面臨著巨大挑戰。迄今為止,我國RA的漏診和誤診現象仍比較普遍,尤其在基層醫療機構。
“有些RA患者因為對RA規范治療的重要性認知不足,在診斷時即已錯過治療的最佳時間窗,有些患者一旦癥狀緩解就自行停藥,導致疾病循環往復,逐漸加重最終導致嚴重的不良預后。因此,有必要全民普及RA的疾病知識,尤其是加大對患者、醫務工作者尤其是基層醫務人員的宣傳力度,做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規范治療、快速達標、嚴密監測和定期隨訪’,樹立早診早治、規范治療的理念。從而達到控制病情、減少病殘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治療目標。”曾小峰說。
由于RA病情錯綜復雜,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因而臨床上還缺乏特異的治療措施,目前仍以藥物治療為主,治療目標為控制疾病癥狀、減緩疾病進展、阻止骨關節損壞、降低病殘率、改善預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此外,報告顯示,目前在我國RA常用治療藥物的使用率遠低于國際水平,尤其是以托法替布為代表的創新口服小分子靶向藥物JAK酶抑制劑的使用率僅為0.7%。不僅如此,藥物不規范使用問題也較為突出,如藥物使用療程不足或同一種藥物長療程、大劑量等不規范使用問題比較突出,RA的規范治療有待加強。
同時,RA的達標治療也有待貫徹。曾小峰解釋說,“達標治療是目前RA臨床治療的核心策略,其要求通過積極有效的治療在3-6個月內使患者達到病情緩解,并且應密切隨訪,根據病情及時調整治療方案。提示目前絕大多數臨床醫生和患者尚未形成RA達標治療理念,在臨床實踐中亦未貫徹達標治療的原則。”
據報告顯示,目前我國僅RA患者約有500萬。但田新平指出,由于風濕免疫病學科創建時間短,在學科建設方面也較為滯后,學科設置不全、地區間學科發展不平衡,風濕免疫科專科醫師無論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無法滿足患者的需求,存在較大缺口。
“該政策的出臺無疑是我國風濕免疫科快速發展的東風,將對推動風濕免疫科學科發展起到關鍵性的指引作用。可以說,風濕免疫學科的發展迎來了歷史上的春天。”曾小峰希望,能以此政策為契機,并借助發展報告對RA防治現狀與主要問題的客觀認識和全面了解的基礎上,制定相應學科發展方略,進一步加速風濕免疫科學科發展和建設,加強風濕免疫科專科培訓基地建設,擴充風濕免疫病專科醫師隊伍。
在曾小峰看來,患者只有在專業科室的指導下,才能從早診早治、規范治療中獲益更多,從而實現全人群RA的有效防控,推進健康中國建設。
- 人民健康APP
- 人民好醫生APP
熱門點擊排行榜
聯系我們
人民健康網微信 微信號:rmwjkpd 公眾號:人民網健康 |
人民健康網微博 微博昵稱: 人民網健康衛生頻道 |
電話:010-65367951 郵箱:health@people.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