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区小说区区亚洲影院,国产在线观看无码的免费网站,免费无码日韩大胆视频网,免费一区二区无码东京热

人民網健康·生活

建設新時代健康保障體系

十年醫改路 三明再出發

(大健康觀察)

本報記者 熊 建 申孟哲 王崟欣

2022年01月25日07:4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故事一

  有一個養魚場,很大,老板雇了一個養護團隊,專門防止魚苗死亡。老板一開始這么發薪,團隊來的次數越多、發現病魚的數量越多,給的錢越多。結果,老板的支出逐月增加,病魚死魚不斷增多。問什么原因,答復要么是魚池消毒不夠、周邊環境問題,要么就是養魚工人的喂料水平有問題、飼料有問題,所以魚的得病率上升。

  后來老板改了一下出錢方式——總承包,按照上一年的總支出,比如10萬元,再增加5萬元,花多花少就這么多,最后保證多少魚苗成熟就行。結果,魚死得少了,團隊來得次數也少了。

  故事二

  有一個養豬場,請了一位獸醫做防疫。從小豬出生到出欄,獸醫每隔幾天就來一趟,這次要打個疫苗,下次要解決豬耳朵發紅的問題。小豬30斤還沒長到,就已經打了兩三次疫苗了,而且是每頭都打。

  豬場負責人發現這么下去可不行,防疫成本噌噌漲,于是就改革。防疫支出與總出欄數掛鉤,比如最終有三萬頭出欄,整體承包給獸醫。一共這么多承包費,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能達到這個出欄數就行。結果,一頭豬平均的防疫成本降了一半還不止。

  故事三

  有一家KTV,請了一個調音師,負責調適包房設備。一開始,管理方按照調音師來的次數、調的設備數給錢。管理得很細,甚至調音師一個晚上去了幾個房間都算績效。KTV希望的是設備都別出問題,或者少出問題。結果適得其反,出問題的設備越來越多,甚至調音師今天調了這個設備,明天就壞了。

  KTV調整管理思路,要求調音師不管來幾次,不管調多少設備,反正一年就支付一定數額的費用,要求就是大部分設備保持正常運轉。結果調音師來得次數大大減少了,設備運行得更加順暢了。KTV的保養支出也下來了。

  

  當記者問到三明醫改的理念,詹積富講了上面三個故事。

  故事所揭示的道理,放在三明醫改上,就是:把醫保基金按人頭、年度打包支付給健康管護組織,讓醫務人員的醫療行為價值取向,與老百姓的利益訴求同向而行所得到的利益,大于原來不完全吻合甚至相背所得到的利益,才能讓醫務人員“左手做預防、右手下處方”,從而提升醫保基金的使用效益,真正做到以人民健康為中心。

  “醫改改什么?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什么?就是讓醫療回歸醫學本質,讓醫生回歸救死扶傷的本質。把醫藥從普通商品和消費領域拉回來,把醫院從工廠、企業的定位拉回來。”詹積富說,“醫院不是經濟部門,不宜采用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的市場規則;醫生也不是領計件工資的經濟部門的工作人員,決不能是。”

  

  詹積富61歲,一張國字臉,聲音略有沙啞,帶著閩中口音,談到興起,總是猛地擼一下頭發,甚至激動地站起身來。他是福建三明本地人,退休前曾任三明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福建省醫保局局長,被外界譽為“三明醫改的操盤手”。

  今年是三明醫改十周年,本報記者就相關話題專訪了詹積富,揭示出三明醫改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三明醫改1.0

  治混亂 堵浪費

  2012年2月,三明醫改正式啟動。

  不改不行了。

  三明人口少、經濟體量小、退休人員比重較高,“未富先老”現象明顯,改革前,醫療費用每年呈現兩位數增長。2011年,全市醫療總費用16.9億元,其中藥品耗材費用10.2億元。職工醫保統籌基金收不抵支2億余元,欠付全市22家公立醫院醫藥費1748萬余元。另一方面,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十分突出。

  詹積富在福建省藥監部門工作10多年,深知要醫改先藥改。于是,三明第一個動作,是將129種輔助性、營養性且歷史上疑似產生過高額回扣的藥品品規,列為第一批重點跟蹤監控對象。

  這種藥品被稱為“萬能神藥”,比如有燈盞花素、喜炎平、血栓通、小牛血清、注射復方維生素、參麥(生脈)等。“這些藥療效不確切,價格很確切,且嚴重虛高,主要是用高回扣引導醫生來開,往往占醫院銷售額一半以上,不僅給患者增加了經濟負擔,還帶來身體上的傷害。”詹積富說。

  措施實施滿月后,原本一直猛漲的醫藥費用立馬回落。當年5月,詹積富看到統計報表時“嚇了一跳”:全市22家公立醫院藥品費用環比下降1673.03萬元。僅此一項,一年就節約下近2億元,補上了醫保基金虧損的“窟窿”。

  2012年底,三明市職工醫保統籌基金首次結余2200多萬元。2012年以來,三明9年減少藥品耗材支出124.1億元。

  接下來,取消“以藥養醫”。從2013年2月1日起,全面取消藥品加成,縣級以上醫院藥品零差率銷售,藥品出廠和到病人手上一個價;帶量采購,在保證藥品質量的前提下,實行最低價采購;嚴格落實“一品兩規”“兩票制”和藥品采購院長負責制、提升醫療服務價格等政策,斬斷藥品和醫院之間的利益鏈條。

  “以前,一方面醫院的科室要創收,醫生要創收,一方面藥品耗材價格虛高、回扣促銷綁架醫療行為,再一方面醫保基金僅限用于看病,沒有用于醫療和健康管護,助長了不正確醫療行為,造成醫療費用大幅度增長和浪費。”詹積富說,這種內外部因素都有強大的動力把醫藥總收入做大,導致藥品耗材只用貴的不用對的,檢查化驗項目越多越好。

  三明第一階段的醫改,通過整治回扣和不正確醫療行為,讓患者真正受益了。

  2017年的一天,時任將樂縣醫院副院長黃林新在做完一次骨科手術后,打電話和詹積富分享了一件喜事:過去用于骨科手術固定的髓內釘,平均費用為1.7萬元,此時下降到9500元至9700元;手術費用從1400多元上漲到2000元左右;患者自付部分則從1.2萬元下降到6000元。

  三明醫改2.0

  建章程 立制度

  “看病難、看病貴是末端表現,根本問題在哪里?就是把‘按勞取酬’機械地引入了醫療體系、醫療機構,吃虧的是誰?老百姓。”詹積富說,“這樣一來,沒有病人要制造病人,有了病人要開發病人,希望病人越多越好。因為只有這樣,醫生、醫院的收入才會高。”

  于是,三明醫改第二階段是讓醫療回歸醫學本質——救死扶傷。“醫生不能拿回扣,有病治病,沒病不會說你有病,該做什么檢查就做什么檢查,該吃什么藥就吃什么藥,該治療幾天治療幾天,回歸醫學本質。”詹積富說,2020年全市人均醫療費用1678元,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

  這個果種因于2013年。那年,三明開始推行院長年薪制,試行醫師、技師年薪制,提升陽光收入水平,將醫院工資總額與藥品耗材、檢查化驗、床位收入等脫鉤。

  公立醫療機構的書記、院長、總會計師的工資由政府進行考核并發放,醫院職工診查、護理、手術、治療、藥事服務費等專業服務在收入計算中的比例得以提升。至2020年,三明二級以上公立醫院院長平均年薪在30萬元以上;醫生平均年薪超過20萬元,是改革前的兩倍還多。

  提升醫務人員收入,錢從哪兒來?“將上一階段藥品耗材擠壓出來的水分,在醫院總收入增長幅度控制在8%左右的情況下,通過提高醫療服務收費轉化為醫院的合法收入。”詹積富說,用這種“騰籠換鳥”的方式動態理順了醫療服務價格,逐步優化了醫院收入結構。

  2012年至今,三明先后進行了9次醫療服務價格調整,共調整8421個項目,其中調高6966項、調低1455項。

  “2013年,我們醫院對所有醫生實行年薪制后,將工資總額50%左右的‘大蛋糕’給了醫生,用年薪制‘買斷’醫生的處方權,杜絕醫生桌下的‘灰色回扣’,做大桌上的‘陽光年薪’。”時任尤溪縣醫院院長楊孝燈說。

  2015年,三明市進一步完善公立醫院薪酬制度,對全市縣及縣以上公立醫院實行“全員目標年薪制、年薪計算工分制”,將護理和行政后勤人員全部納入目標年薪管理,突破人事編制與聘用的界限,實行同工同酬。年薪計算由基礎工分、工作量工分和獎懲工分三個部分組成,徹底打破了人員工資與科室創收掛鉤的分配模式。

  2015年,世界衛生組織專家團來三明市調研。在匯報會上,時任尤溪縣中醫醫院內科主任醫師毛祖冠說:“未實行醫生年薪制之前,我一個月獎金、績效加起來,可以拿6000多元,一年就是7萬多元。實行醫生年薪制后的2014年,我的績效考核為80分,拿到20多萬元年薪。”

  同時,“醫院對醫生醫療檢查、用藥、治療‘三合理’等制定了績效考核指標。醫生開大處方的事情,基本上被遏制了。”毛祖冠說。

  據最新數據,三明市公立醫療機構全員職工平均收入,從2011年的4.22萬元,提高到2020年13.37萬元,提升了3倍多。

  三明醫改3.0

  治未病 保健康

  三明醫改的第三階段是以健康為中心,構建健康保障體系,以老百姓不得病、晚得病、少得病為依歸。

  老百姓越健康,醫生收入越多,怎么實現?“醫保基金按人頭年度打包之后,交給總醫院,你要盡可能保證居民健康才能結余更多的錢。”詹積富說。

  2017年,三明拓展改革路徑,組建醫共體,將縣域內醫保基金打包給縣總醫院,實行“超支自負、結余留用”,讓總醫院擔負起為居民健康負總責的職責。

  在此基礎上,將市縣兩級醫院醫護人員的收入和下基層坐診、健康管理、疾病防控、宣講等掛鉤,實現“讓群眾不得病、晚得病、少得病,醫生護士一樣拿高薪”,有效推動醫療資源下沉和分級診療落到實處。

  2018年的一天,詹積富在將樂縣總醫院看到,院方在使用居民健康管理系統和健康“大數據醫生”。在康復管理部會診中心,醫生張偉通過互聯網分級診療平臺,對白蓮分院93歲的患者張招妹進行會診。通過遠程心電、遠程影像診斷,張偉很快開具了診斷書。

  同一天,將樂縣總醫院漠源分院的醫生李莉瓊,帶著健康檢查一體機來到漠源村,給75歲的患者廖壽英看病。不一會兒,在機器上,廖壽英的體溫、血糖、血壓、血氧、尿常規、心電圖等數值便彈出,第一時間上傳到縣總醫院的健康管理中心,實現居民健康檔案的實時更新。

  “三明市263萬人,每個人都知道我的健康是哪個單位管。每個總醫院也知道自己管多少人。”詹積富說,在這樣的體系下,“管醫療、管治病是最笨的選擇,要讓居民不生病,讓老百姓健康才是最高級的做法”。

  比如,將樂縣總醫院為縣域內慢病患者印制了“三處方”,分發到各分院和村衛生所,由基層醫生、健康管護團隊結合患者實際開具給患者。黃潭鎮將溪村村醫廖步其說:“我們現在不僅負責做好患者日常血壓、血糖的監測,更要關注患者每天喝多少水,吃的是什么,有沒有運動。這些管好了,慢病病程自然會延緩,大家的健康壽命就更長了。”

  確實長了。目前三明市人均預期壽命80.02歲,高于全國、全省人均預期壽命。

  “縣鄉村一體化的總醫院就像汽車的底盤車架,正向健康激勵的崗位年薪制加上醫保基金按人頭年度打包,就像方向盤和發動機,三者缺一不可,構成了促成多方(政府、醫院、醫生醫保、醫藥、個人)行為變革、實現以健康為中心的一部完整車子。”詹積富這樣總結道。

(責編:喬業瓊、楊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