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上百個國家和地區交流中醫抗疫臨床經驗,向數十個國家和地區提供中醫藥抗疫產品——
中醫藥走向世界,準確翻譯是第一步
李孝英 趙彥春
藥劑師在調配中藥 新華社發
工作人員整理包裝好的中藥煎劑 新華社發
制作好的中藥湯劑 新華社發
工作人員在調配中藥代茶飲。新華社發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明確未來5年加快中醫藥開放發展。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是我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一大特點,也是中醫藥守正創新的生動實踐。我們的藥方也被不同國家借鑒使用,助力全球抗疫,這為中醫藥文化的國際傳播提供了契機。
中醫藥文化在海外傳播歷史悠久,但其接受度和影響力目前遠不如西醫,在全球范圍內未建立起中醫藥話語體系。其中原因有很多,但翻譯與傳播受限是因素之一。從這個角度說,充分挖掘中醫藥文化內涵并對其進行準確翻譯,向全世界傳播好中醫藥文化,也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一部分。
中醫藥學承載著豐富的中華傳統文化內涵和深邃的哲學智慧,如天人合一的統一性、全息性的認識論和方法論以及“以象之謂”為基礎的“取象比類”的思維方式。只有全面梳理、深入挖掘中醫藥文化深厚的哲學與文化內涵,才能恰當、準確地進行翻譯,推動中醫藥傳統文化走向世界。
詞義缺失,音譯、直譯不利傳播——
走出去,首先需要準確認識
只有準確認識中醫藥文化內涵,才能進行準確的思想傳達和語言轉換。深挖中醫藥文化內涵,整理語料,并進行中西文化比較分析,是中醫藥文化發展和翻譯傳播的當務之急。這需要多學科的跨界研究和整合,呼喚中醫文化學、中醫藥學、中醫學、哲學、翻譯學、術語學、認知語言學等專業人士的通力合作與研究,通覽整個中醫藥體系,確立核心概念的深刻內涵,比如精、氣、神、陰、陽等關鍵性概念的哲學和文化內涵。
目前,中醫藥藥名、中醫藥專用名詞、中醫文化負載詞和特色詞的翻譯方法,有音譯擴大化的傾向,很多中醫藥核心術語,如“陰陽”譯作“Yin and Yang”。雖然已被接受,但其蘊含的對立統一和相互轉換思想以及意象性詞義,都有所減弱,使得中醫藥專業術語詞義缺失,譯文晦澀難懂,不易于對外傳播。
當下一些理論也可能對中醫藥文化的有效翻譯形成誤導。中西方譯者受西方后現代理論的沖擊,受讀者反應論的影響,不注重文本的傳達而偏向外在因素,沒有把握好文本與讀者之間的關系,不利于建構中醫藥學科理論。比如,有譯者將“陽明”譯為“the Sunlight”,忽略了“陽明”在《傷寒論》六經里的系統性和基本文化內涵。又比如,中醫藥文化理論的開山之作《黃帝內經》書名翻譯,有的直譯為“Yellow Emperor Internal Classic”,有的音譯為“Huang Di Nei Jing”。這不僅造成了理解混亂,也不符合英語構詞法。這是沒有考察《黃帝內經》的成書背景、沒有做同時期中西方語言文化對比導致的。可見,中醫藥文化走向世界,準確翻譯是第一步。
中醫藥文化中的很多術語概念在西方醫學語言中沒有對等詞,可利用英語或古希臘、拉丁語語素來表征漢語的詞源和理據,進而確立所指關系。比如,“風疾”譯作“anemogenous malaria”,比音譯的“feng ji”容易理解,更能讓西方人理解,比直譯的“wind disease”所指明確。這樣的造詞法既能表征中華獨特的文化信息,又便于西方人認識和接受。
中醫藥文化的準確傳播、中醫藥海外傳播話語體系的構建、中醫藥文化(包括各種中醫典籍)的翻譯,都必須尊重中國傳統的文化思維,模擬中國文化的隱喻路徑,實施對等、等效的對譯,并在此前提下統一中醫藥術語概念的翻譯標準,真正把中醫藥的國際形象樹立起來。
望而生畏、師資匱乏、供求渠道缺失——
譯得好,需要專業人做專業事
中醫藥文化的對外傳播歷史悠久,但不管是西方漢學家還是本土翻譯學者,能通曉中醫藥文化并進行有效翻譯的人都鳳毛麟角。這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首先,蘊含中醫藥文化深刻精髓和內核思想的中醫藥典籍,其自身內涵豐富、深奧晦澀、一詞多義且語言特點具有隱喻性。譯者如果不能全面掌握,深入研讀,就無法透徹理解中醫藥文化,甚至會視為天書,望而生畏。
其次,一些醫科院校開設了中醫藥文化翻譯專業,但課程設置并不理想,沒有統一的理論引領,翻譯實踐設置比例較少,學生缺乏相應的引導和鍛煉,歸根結底,還是師資匱乏。
再次,中醫藥文化翻譯專門人才沒有相應的供求渠道。國家、社會應努力營造中醫藥文化學習傳播的氛圍,調動人才的積極性和從業者的自信心。
要想創新中醫藥文化翻譯方法,離不開專業的翻譯人才。而通曉中西文化的跨學科人才不是一日練就的。只有長期深耕中醫藥文化內涵的挖掘、整理和翻譯,中醫藥文化才能準確地傳播給世界人民,為人類健康貢獻中華智慧。
雖十里不同風,但隔山隔水不隔音——
聚認同,需兼顧受眾文化差異
中醫藥是適用于全世界人民的。但由于各國地域不同,文化差異巨大,在中醫藥文化傳播路徑和形式的選擇上,既要兼顧傳播受眾的文化差異等因素,也要避免“削足適履”。
中醫藥文化內涵挖掘、翻譯與傳播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不能割裂。譯者在翻譯時,使用的概念既要準確傳達中醫藥文化的本真內涵,又要兼顧西方受眾的聯想潛能。理想的譯者應同時具備中醫藥文化專家和語言翻譯家的知識廣度和深度,掌握不同語言的思維規律。
在向歐美或亞非國家傳播中醫藥文化時,中醫藥文化的對外翻譯應在中醫藥海外傳播話語體系下進行,不能想當然地隨意翻譯——既要遵循中醫藥文化自身特色,也要考慮傳播受眾國家的文化語境。但總的原則是,不能因為傳播地域不同而改變中醫藥本身所具有的特質。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世界各國因地域不同,文化習俗千差萬別;但也有“隔山隔水不隔音”的同類歸屬感。在中醫藥文化海外傳播過程中,應盡量從中國與他國的關聯文化入手,增進相互交流和理解,增進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人民對中醫藥文化的認同感。
(作者:李孝英,系西南交通大學教授,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傳統文化翻譯與國際傳播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趙彥春,系上海大學教授,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傳統文化翻譯與國際傳播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 人民健康APP
- 人民好醫生APP
熱門點擊排行榜
聯系我們
人民健康網微信 微信號:rmwjkpd 公眾號:人民網健康 |
人民健康網微博 微博昵稱: 人民網健康衛生頻道 |
電話:010-65367951 郵箱:health@people.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