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單“牽”出新型騙保案警示了什么
時本
患者在醫院門診開藥之后,為何通過快遞將自己需長期服用的藥寄往外地?近日,江蘇揚州法院判決一起騙取醫保基金案,22名被告人以詐騙罪獲刑。據揚州檢方介紹,該案系公安部開展“昆侖2022”專項行動以來首批掛牌督辦案件。
最初進入警方視野的患者趙某之所以到醫院開藥后外寄,是因為他每個月所服藥物價值都在萬元以上,但醫保報銷之后,他僅需自費2000元。每個月有8000元左右的利潤空間,并且一倒手就能賺到錢,這對趙某們而言是很大的誘惑。案發后,警方循著這條線索揪出了收藥人張某等9人,又通過張某等人倒查出包括趙某在內的33名賣藥人。一條線索尚且如此,倒藥團伙的多條線索,當然牽涉面甚廣。
這起案件成為公安部掛牌督辦案件,或許與很多因素有關。比如,醫保基金俗稱“救命錢”,那么騙取“救命錢”的行為自然不被法律所容忍。此外,該案涉案人員較多,涉案金額較大,并且涉及多地。這起案件因具有這些特點,因此具有較強的代表性,適合于以案釋法,也是開展警示教育的典型教材。
筆者認為,該案與其他騙保案件更大的不同在于作案手段。快遞是電商的配貨渠道,騙保案經由這個渠道“配藥”,也使得騙保行為有了自己的“互聯網+”。不法分子利用互聯網的跨地域、隱匿性強、交易量大幅提升等特點,使得騙保的“互聯網+”不僅體現在藥物配送方面,還體現在匹配供需等方面,進而導致這類新型騙保的危害性更大,監督更具難度。
比如,過去通過傳統的聯系方式,作為“腎移植后抗排異治療”的趙某,要想找到具有相同病情和相同用藥需求的患者,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但互聯網讓供需雙方高效匹配,從而也使得此類騙保具備更高的效率,也更容易發生。
此外,趙某之所以能夠倒藥,是因為他打了一個“信息差”。他在復查時,醫生會根據他體內藥物濃度的變化與病情變化為其開具新的處方單,用藥量也逐漸減少。但趙某去揚州某醫院開藥時,沒有將用藥量的變化告知醫生,而是一直使用之前從南京某醫院出院時的處方單,虛構自己的實際服藥量。這就意味著,調整藥量的醫生和實際開藥的醫生之間缺乏必要的信息交流。倘若電子病歷能夠無阻礙地共享,就診卡能夠跨醫院甚至跨城市使用,患者就沒法從中做手腳。
高效的信息技術手段、物流渠道和醫療體系內部的信息建設之間的落差,是此類案件得以發生的原因之一。在信息技術日益發達、電商日益普及、物流越來越便捷的當前,需要采取更多契合時代的監管手段,方能應對這類騙保的新形式,守護好老百姓的“救命錢”。
- 人民健康APP
- 人民好醫生APP
熱門點擊排行榜
聯系我們
人民健康網微信 微信號:rmwjkpd 公眾號:人民網健康 |
人民健康網微博 微博昵稱: 人民網健康衛生頻道 |
電話:010-65367951 郵箱:health@people.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