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館)
味美肉鮮的蟹
王 溱
金秋好時光。又到了吃蟹的季節。
有海的地方一般就會有蟹,然而蟹跟蟹不一樣。在山東青島,有一種梭子蟹用味美肉鮮來形容,一點兒不為過,那就是會場蟹。
一抹初升的霞光映在臉上,迎著徐徐吹來的海風,我們驅車從市里向20里外的嶗山區王哥莊街道會場社區駛去。那里,有綿延平闊的海灘,海產品豐富,其中梭子蟹名氣最大。
我們到達的時候,碼頭上已聚集了不少人。有的人聚在一起談論著今年的收成和價格,還有的人不時地在沙灘上走來走去,似乎想平靜焦急的心情。海風沿著水面吹來,淡淡的咸味彌漫在空氣中,岸邊的海水不時地拍打著沙灘,泛起一層層白色水沫。人們的眼睛始終盯著海面。遠處,幾艘漁船影影綽綽,上下起伏。聽當地的朋友說,昨晚刮了一夜大風,凌晨風一停,漁民們就出發了,也不知今天收獲如何。
正說著,兩艘漁船從海面上緩緩駛來,越來越近,終于靠在了岸邊。人們一下子圍了上去。漁民們穿著防水服,一邊喊著“小心別讓蟹子夾著”,一邊把大筐吃力地搬到船邊。“這些我全要了!”“多少錢一斤,能給20斤嗎?”嘈雜的喊聲頓時響起。
漁民們倒是沉著淡定,他們四下張望著,看到熟悉的面孔馬上打招呼,然后把蟹遞過去。接過蟹的人一臉笑容,話也不多說,將蟹搬上車就走……很快漁船就見了底。一些人的臉上掛著失望的表情,好在又有幾艘漁船陸續靠岸,人們又蜂擁而上。
當地的朋友領我們找到前面靠岸的漁船,漁民見到朋友馬上說:“給你們單獨留出來了。今天收獲一般,大風刮得蟹子都沒太上網。”說著,從漁網底下拖出一個大桶,里面是鮮活的蟹。原來,朋友已提前與漁民聯系敲定好,否則看今天的架勢,我們很難有這樣的口福。
說起來,會場的梭子蟹之所以味美肉鮮,與其生長環境密切相關。會場這片地方一面靠山,三面環海,海水鹽度高而且變化不大,海水的溫度比起南方來要低得多,加上海底是砂質,因此成了梭子蟹得天獨厚的繁殖棲息地。平時,這里的蟹游弋在兩米以下的海域里,自然生長。成熟后的蟹比一般梭子蟹的個頭大一些,一只一斤多重也不足為奇;蟹的蟹鉗、蟹足也很特別,又壯又長,一只一斤左右的蟹兩側的蟹足展開后,寬度竟能達到近半米。至于蟹的肉質,用當地漁民的話說,很“緊湊”“實落”,既鮮又嫩。
上世紀80年代以前,會場的蟹還沒太大名氣,那時候出海捕撈幾乎很少空手而歸。后來,隨著蟹的名氣不斷提升,過度捕撈的問題也隨之而來,一段時間,蟹大幅度減產。靠海不能“吃海”,損失最大的是漁民。好在政府相關部門及時出手,劃定了“繁殖保護區”,制定了“漁業資源增值放流方案”,還擴大了海洋牧場建設規模。從2005年起,青島市和嶗山區專門購買優質水產苗種,投放到會場灣和嶗山灣,以豐富周圍海域的海產品。2012年,區里在王哥莊200頃水域內開始建設人工魚礁區。陳舊不能使用的漁船,被拆解沉入海底充當“礁石”;一些混凝土塊被墜入特定海域,變成人工“魚礁”。漁業專家還在周圍海域移植了大量海藻,給苗種提供了充足的食物鏈。實踐證明,這些措施對恢復漁業資源、擴大漁業產量、增加漁民收入,起到了顯著作用。這些年,會場每年都有近百噸蟹供應市場,更多人享受到了來自海洋的美味。
每年從9月初到10月中旬,前后大約40天,只要海況允許,會場的漁民們可以天天出海。多的時候每次能捕撈到200斤左右蟹,少的也有幾十斤。這些年,會場的蟹一斤可以賣到100多元,趕上行情好的時候,一斤200多元也供不應求。人們都說,會場的漁民賺得盆滿缽滿,話雖有些夸張,但蟹給漁民們確實帶來了可觀的收益。一個收獲季,勤勞能干的漁民入賬20萬元不在話下。
捕蟹是個辛苦活兒,也是個技術活兒。每天天不亮,漁民們就要帶上工具,駕著漁船向大海深處駛去。吹來的秋風冷颼颼的,有時直令人打顫。風平浪靜還好,若是涌浪湍急,人在船上會很難受。然而,這一切都擋不住漁民們出海的決心。為了讓日子過得更好,漁民們會乘風破浪勇往直前,豐收的希望就在眼前。
會場的蟹捕撈辦法不同于一般蟹。捕撈時,漁民不用“拖網”,用的是“定置網”。定置網高1米左右,張開就像一個排球網,嵌在海底。網上面是“小蟹子”的活動區域,而底層是“大蟹子”的世界。蟹順著潮水而行,不留心就會撞到網上。定置網因為不流動,對蟹不會形成傷害,這就最大程度保證了蟹的品相完整。從網上往下摘蟹也大有學問。要抓住后腿部位,免得手被蟹鉗夾住,然后把網扣從蟹身上繞下來。有些蟹被網纏得太緊,要用剪刀把網線剪斷,然后取下。網雖被剪破,也不可惜,一只蟹足夠買幾張網片。
“紅島的蛤蜊,會場的蟹,吃了蛤蜊更想蟹,吃了蟹子沒白來。”這句流傳于青島人當中的順口溜,現在吸引著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來青島品嘗海味。
秋日與朋友來到會場碼頭,滿眼沸騰與熱鬧。仔細聽,那聲聲叫嚷中,還回蕩著漁民們歡快、喜悅的笑聲。
《 人民日報 》( 2023年09月18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