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提升醫學人文關懷
陳子源
醫學人文精神是人文精神在醫療領域的具體體現,以對病人的關懷、尊重為目標,體現著醫學對生命的態度。近日,《醫學人文關懷提升行動方案(2024—2027年)》(以下簡稱《行動方案》)發布,這是國家層面首個關于推動醫學人文建設的專項文件,更加凸顯了深度開展醫學人文教育、加強醫學人文關懷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行動方案》將主要解決哪些問題?如何貫徹落實?對此,人民網采訪了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院長郭莉萍。
人民網:如何看待醫學人文建設政策文件的意義?
郭莉萍:醫學是關乎人的科學,與人的生命和健康緊密相連。它既有科學屬性,也有人文屬性和社會屬性。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民眾對醫療服務的需求已經從單純的疾病治療轉向了更高層級的需求,包括對關懷和尊重的需求。國家衛健委等部門正是看到了這種需求,出臺了這份《行動方案》,以提升患者的就醫獲得感和滿意度為主要目的。
人民網:《行動方案》將主要解決哪些問題?
郭莉萍:它主要解決的是醫學人文在實踐中的落地問題!缎袆臃桨浮分赋,醫學人文教育要貫穿醫學人才培養全過程,以及醫務人員職業全周期。在院校教育階段,除了理論基礎,更重要的是要進行實踐教學,讓醫學生從與病人和家屬接觸中真正看到醫學人文的重要性,真正學會做什么、怎么做。在社會服務階段,要將人文精神融入醫療衛生機構管理、服務、文化建設三方面,這打破了醫學人文關懷僅是一線醫務人員職責的誤區,實需全員參與,涉及制度、就醫流程、醫院環境、特殊人群關注及全院職工的人文認知等。
醫學人文關懷不僅僅是行動,它還應該是一種信念和態度,而這種教育要從醫學院就開始,并且要內化為信念,在以后的臨床工作中得以顯現。
人民網:如何貫徹落實《行動方案》?
郭莉萍:我們注意到現在國內大部分醫學院和教學醫院都有醫學人文課程,但這兩個階段的醫學人文教育并未能很好融合。因此,在醫學人文素養培養方面,需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人文教師和醫務人員共同設計課程、共同講授課程。
此外,在當前的醫療環境中,由于患者數量眾多、醫生時間有限等原因,醫患溝通可能局限于疾病本身。為增進醫患溝通的效果,提升患者對醫療服務的滿意度和信任度,各地需均衡配置優質醫療資源、落實分級診療制度;醫療機構需科學管理,合理安排診療時間,為溝通創造更多機會。同時,引入社工和志愿者,以彌補非醫學問題溝通時間的不足,《行動方案》對此也提出了詳盡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