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醫渴求學習機會
■政府應重視全科醫生培養,提高全科醫生收入待遇,實現人才下沉,讓群眾信任鄉村醫生
37歲的陳金賢是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寶庫鄉哈家咀村的一名村醫,衛生室設在家里。3月30日凌晨2點多,陳金賢一家睡得正香,突然有人敲門。原來,附近祁漢溝村的李老漢,肩膀疼痛難忍,趕來求醫,陳金賢趕緊爬起來給他看病。“經常有人半夜敲門,這么多年都習慣了。”
李軍發的父親李順財曾在本村當了30多年赤腳醫生。2013年,父親年滿60歲,李軍發子承父業,成了一名正式村醫。
四川蒼溪縣元壩鎮衛生院院長孫家才說,該鎮有5個村沒有鄉村醫生,這些村的公共衛生服務只能由鎮衛生院聘請的6名聯絡員完成,但因不具備醫師執業資格而不能開展醫療服務,沒法與鄉村醫生比。
盡管農村醫生短缺,但醫生水平不能有半點含糊。王生海說,根據規定,鄉村醫生每兩年進行一次執業考核,對不合格的予以辭退,注銷鄉村醫生執業資格。2012至2013年度考核,6名村醫考核不合格,現轉入培訓期,期滿后再次考核,仍不合格者將注銷其執業資格。
應亞珍建議,一是落實現有政策。如一般診療費、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基本藥物補助等按時足額撥付給村醫。二是完善政策。通過政策傾斜吸引優秀人才從事村醫工作,可參照當地鄉鎮衛生院人員收入待遇,核定政府補助水平。三是教育培訓制度配套。醫學教育要重視全科醫生培養,提高全科醫生收入待遇,實現人才下沉。對現有鄉村醫生,選擇適宜的方式實行免費培訓,提高技能,滿足群眾醫療衛生服務需求,讓群眾信任村醫。
去年,李軍發參加了縣里組織的3次業務培訓,涉及公共衛生、婦幼保健和合理用藥。他感覺知識不夠用,想多參加學習,提高水平。可是,衛生室幾乎每天都有病人來,他不能長期離開,因此希望多辦一些符合當地實際的短期培訓班。
四川宜賓縣采取多種措施,加大在崗鄉村醫生培養力度,提升基層醫療服務水平。例如,堅持村醫每月到鄉鎮衛生院學習不少于5天制度;強化醫學院校與縣域合作人才培養機制,確保每名鄉村醫生每年有一次以上、每次不少于16個學時以上的基礎醫學理論學習;每年由醫學10個專委會定期組織學術活動,通過“外請專家現場授課,內邀骨干交流經驗”的方式進行培訓;強化農村衛生人員項目培訓和繼續教育,加強鄉村醫生培訓和后備力量建設。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