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廈門8月30日電 (記者趙敬菡)在今日召開的廈門醫改進展媒體溝通會上,廈門市衛生計生委主任楊叔禹介紹分級診療經驗時指出,構建內在激勵與外部支撐相結合的分級診療制度,重點是解決好大醫院“舍得放”、基層“接得住”、患者“愿意去”三個關鍵環節。
楊叔禹介紹,廈門從大醫院“舍得放、放得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愿意接、接得住”,群眾“樂意去、留得住”三大問題入手,實施“慢病先行、兩病起步”的策略,以大醫院專科醫師、基層全科醫師(家庭醫師)和健康管理師“三師共管”為創新服務模式,加強政策配套和機制創新,積極引導優質醫療資源向基層下沉,初步構建了公平可及、系統連續的預防、治療、康復、健康促進一體化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以“柔性引導”為特色的符合醫改方向、群眾歡迎、患者滿意的分級診療制度基本框架。
如何讓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愿意接”、“接得住”?楊叔禹介紹,廈門健全了簽約服務收付費機制。簽約服務費按120元/人/年標準確定,其中簽約居民個人承擔20元/人/年,由個人現金或醫保健康賬戶支付;醫保基金承擔70元/人/年,由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門診500元社會統籌醫療基金支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承擔30元/人/年,從撥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列支。簽約服務費主要用于激勵簽約服務團隊。此外,還建立了基層考核激勵機制,通過獎勵性增量績效充分調動基層醫務人員積極性。2015年全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業務人員人均增加收入2.76萬元(2014年全市人均1.77萬元)平均增幅55.93%。最高思明區濱海社區6.97萬元,增幅143%。
如何讓三級大醫院“愿意放”、“放得下”?一是改革補助考核機制,改變大醫院過度依靠和追求門診規模的經營模式,把原來對三級醫院門診量的定額補助,調整為對大醫院實行與分級診療績效掛鉤的財政補助機制。二是調整醫療服務價格。在實行藥品零加成后,取消醫用耗材加價,同步調整了1157項醫療服務價格,拉開不同等級醫療機構合理價差。三是引導醫療資源下沉。通過創設“三師共管”團隊服務模式把大醫院的專科醫生和基層的全科醫生、健康管理師聯合在一起。將三級醫院醫生職稱晉升和下社區相掛鉤,同時對專科醫師下社區給予專項補助,讓他們下基層培訓、帶教、解決復雜疑難問題。把病人帶回基層的同時,把全科醫生的水平帶起來。四是力促大醫院轉型發展。大力推進遠程會診、院士指導平臺、“雙主任”聘任制、醫學人文建設、爭創“領先學科”、基于國際標準醫院理念的培訓和認證等工作。讓公立醫院明確自身功能定位,轉型發展從“走量”轉變為“求精”,打造優勢學科含金量,以內涵建設全面提升技術水平和服務能力。
如何讓患者“愿意去”、“留得住”? 一是解決基層“缺藥”和長處方問題。允許基層使用國家基藥目錄和基本醫保藥物目錄的常見病、慢性病藥品,高血壓、糖尿病等常用藥和大醫院上下對齊;并延長一次性處方用量,最長可達4-8周。二是實行差別化價格和醫保報銷政策,形成落差。運用價格和醫保支付杠桿加以引導,如在三級醫院門診就診個人自付比例為30%,在基層就診個人只需自付7%。對在基層醫療機構就診的參保對象實行500元醫保優惠政策,即基層就診時發生的國家基本藥物的藥品費、一般診療費和常規醫療檢查項目費用,每人每年不超過500元的部分由社會統籌醫療基金直接支付,吸引居民優先選擇基層就診。三是提升基層醫療質量和水平。制定了多系統、十大類核心病種為主的基層病種目錄,明確臨床路徑和轉診標準,通過系統培訓,讓基層常見病的診療質量和大醫院看齊。從大醫院選拔“醫療總監”派駐醫療機構,協助管理和提升醫療質量與安全管理水平,讓群眾在基層醫療機構就醫質量可控、安全規范。四是將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與養老醫療需求結合起來。在改革中,我們要求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與“醫養結合”有效結合起來,讓家庭醫生走進百姓家,全心全意服務好普通病患。如鼓浪嶼對全島4965戶居民進行了走訪建檔,不僅管慢性病,也把有醫療需求的老人全部都管起來。五是運用信息技術優化服務。依托覆蓋全市的“市民健康信息系統”、“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助力分級診療。引入遠程會診系統、可穿戴設備、手機APP等智能服務,方便患者就診、轉診、自我監測,提高健康管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