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振興 代表委員開出這樣一劑“科技藥方”
“促進中醫藥振興發展”,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了中醫藥的重要地位。中醫藥的振興需要科技的支撐,此次中醫藥結合眾多科技手段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的應用,讓人們看到了中醫守正創新的發展之路。日前,省部共建組分中藥國家重點實驗室獲批,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出任主任。該實驗室擁有儲備了6萬多份中藥組分的世界最大中藥組分庫,讓中醫藥科技創新“如虎添翼”。
全國兩會期間,不少代表委員也對深入開展中醫藥研究諫言獻策,如加強中醫藥抗病毒研究,應對新發病毒傳染病;加強前沿技術引入消化,促進中醫藥關鍵技術創新等。科技能夠賦予傳統中醫藥更多科學精神、科學手段和科學內涵,不僅治得好病,還要探究內在機理。經此一“疫”,中醫藥發展未來可期。
科技創新是中醫藥的重要武器
“中醫藥學雖然古老,但并不落后。中醫藥理論在哲學層面相對固定,在技術方法層面一直處于與時俱進的發展過程中,會吸收不同學科發展的最新成果豐富自身的學術內涵。中醫藥一直與時代同步發展,關鍵問題是如何加快與現代科學技術融合,如何以原創理論和技術解決健康、臨床、產業實際問題,更好滿足當前迫切需求。”張伯禮在參加全國兩會期間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說。
張伯禮認為,中醫藥學之所以能千年不衰,歷久彌新,根本在于臨床療效,許多疾病難題能從中醫藥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辦法,也如新發傳染病的防治。“守正”就是保證臨床療效,“創新”就是提高臨床療效。中醫藥守正創新就是圍繞臨床療效和產品質量這兩個核心問題,開展現代科學研究,不同學科的先進技術和方法都值得學習借鑒,與中醫藥結合得越緊密越好,但要遵循中醫藥自身規律,做到我主人隨,不能在發展中丟了自我。
為傳統中醫引入現代科技,張伯禮并不孤單。全國政協委員、國家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黑龍江省中醫藥科學院副院長王偉明認為:“科技創新就是中醫藥播新苗、譜新篇、展新貌的重要武器,運用現代前沿科技實現傳統中藥材產品的質量提升、量化生產、深度開發與高效利用,促進中醫藥跨界跨學科優質發展。”
王偉明建議,在科研上,加強對中醫藥“古方新用”的挖掘、篩選和研究,對具有戰略性的新藥品種加快開發速度、加大儲備力度,推進中藥科研和中醫臨床的“一體化+對接式+均衡化”發展,對于未來的急性傳染病防控和中醫藥產業發展都有著深遠意義。
特別是在時下最受關注的抗病毒領域,加強中醫科研,更加具有現實意義。“應加強廣譜的、精準的、前瞻的抗病毒中藥研究。”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中醫方證信號傳導重點實驗室主任、河南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司富春建議,要善于運用大數據分析技術、數據挖掘技術、系統生物學方法等深入挖掘、整理中醫藥抗病毒的醫籍、文獻資料、名老中醫診療經驗,深化中醫藥抗病毒理論研究,總結中醫藥治療病毒性傳染病規律和經驗,加強中醫經典名方的抗病毒研究。
推動中醫藥向國際化發展
“目前中醫藥傳統知識和知識產權的研究與保護措施不力,沒有自主制訂相應的國際標準,與先進國家技術交流不夠。中藥現代化與國際化發展,首先需要實現中藥材的種植、加工、生產規范化、認證國際化。”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市場總監羅艷說,截至目前,我國已與40余個國家、地區和組織簽署了中醫藥合作協議,在“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建立了一批中醫藥海外中心。
針對中醫藥相關標準、規范缺失問題,羅艷建議,應與相關國家的科研機構和食品藥品監督管理機構建立國際合作,牢牢抓住中藥原料的國際認證標準,建立國際認可的傳統藥物標準規范體系,提高良好生產規范(GMP)管理水平,完善中藥方劑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加強植物醫學國際標準和話語權。
“先練好內功,到了合適的時候就可以走向世界。”張伯禮在全國兩會期間談及中醫藥走向世界時這樣說,這與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南海佛學院院長印順不謀而合,印順建議,以中醫“大醫精誠”理念,推動中醫藥開放繁榮,將中醫藥納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重要內容。(陳 曦 王祝華 本報記者 李麗云 喬 地 劉 昊)
- 人民健康APP
- 人民好醫生APP
熱門點擊排行榜
聯系我們
人民健康網微信 微信號:rmwjkpd 公眾號:人民網健康 |
人民健康網微博 微博昵稱: 人民網健康衛生頻道 |
電話:010-65367951 郵箱:health@people.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