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影子藥師”需用好大數據處方
藥品安全問題歷來廣受關注。按照相關規定,藥店必須配備執業藥師。但就現實來看,執業藥師“掛證”現象的存在,已嚴重影響了藥品安全和服務質量。近日,河北省邢臺市臨西縣人民檢察院督促治理執業藥師違法“掛證”亂象的做法具有啟示意義。(9月23日《工人日報》)
所謂“掛證”,即執業藥師將個人的執業藥師注冊證掛靠在其他藥店或單位,而本人并未實際在崗執業,藥店表面上配備了執業藥師,實則“有影無實”。這種行為明顯違反《執業藥師注冊管理辦法》等規定。然而在現實中,不少藥店選擇付費讓執業藥師“掛證”,充分說明這在市場上已形成了相關利益鏈。
對此,人社部在2017年印發《關于集中治理職業資格證書掛靠行為的通知》,并會同相關行業主管部門,集中部署打擊藥品流通等領域的“掛證”現象。此后,多地也紛紛開展了執業藥師“掛證”整治行動。雖然治理取得一定效果,但在利益驅動下,“影子藥師”依然存在。
亂象頻仍,直接原因在于部分藥店盲目追求控制成本。畢竟聘請名副其實的執業藥師,要付出比“影子藥師”更高的成本。趕上相關部門要檢查,便讓掛證的執業藥師來藥店露個臉,蒙混過關也是常有的事。而不少在醫療機構工作的執業藥師,經不起金錢的誘惑,明知“掛證”有風險,卻還是把證件掛靠在這些問題藥店。
在臨西縣檢察機關的積極介入下,該縣藥店執業藥師“掛證”亂象得到明顯改善。這很大程度在于檢察機關接到群眾舉報后,便積極“向前一步”,向相關部門調取了執業藥師注冊信息、連鎖藥店和社會保險繳納信息數據,依據大數據法律監督模型進行數據對比,篩查出43名執業藥師、64家藥品經營企業涉嫌違法“掛證”。有關部門根據檢察機關提供的線索,采取集中約談、限期整改、不定期復查等辦法予以治理。從檢察機關到有關部門的這一套操作卓有成效,也讓該縣檢察院與市場監管、行政審批、人社部門聯合建立起了執業藥師違法“掛證”治理常態化工作機制。
值得注意的是,在該縣的治理實踐中,數據發揮了重要作用。檢察機關不僅研發違法“掛證”大數據法律監督模型,而且調取相關數據信息進行對比,從而“挖”出了違規藥師和醫藥企業。這提示我們,治理“影子藥師”,大數據是一柄利器。這不僅可以提高治理效率,還能進一步遏制“掛證”空間,值得更多地方參考、探索。
除了上述檢察機關采用的辦法,人社、衛健、市場監管等部門還可以聯合建立大模型和數據庫,將執業藥師的職業資格證書、所供職的單位等個人信息和藥店信息全部納入數據庫,既可以用來篩查有“掛證”問題的藥店,也能有效防止藥店“掛證”。這種技術手段打造的“數字警察”,將會有效彌補傳統監管方式的不足。事實上,無論是醫藥零售領域,還是一些同樣存在“掛證”問題的領域,都應該積極借鑒這一治理思路,充分利用數據技術進行設防。(豐收)